根據物聯網“十二五”規劃顯示,“十二五”期間,物聯網重點投資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領域,其中智能電網的總投資預計達2萬億元,居領域,預計到2015年將形成核心技術的產業規模2000億元。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分析認為,在資源壓力、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智能電網是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日益豐富的多種能源接入需求以及提升能源效率的必然選擇。2011年起,智能電網進入了全面建設階段,新能源并網、柔性輸電技術、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智能電表以及智能調度系統等智能電網各環節的投資機會開始逐步顯現。因此,未來十年,將是智能電網建設和發展的黃金十年,也必將給股權投資市場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
在資源與環保的雙重壓力下,電網發展也面臨著新的課題和挑戰。發展智能電網,適應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已成為電力工業積極應對未來挑戰的共同選擇。所謂智能電網,是以物理電網為基礎,將現代先進的傳感測量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與物理電網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電網。它以充分滿足用戶對電力的需求和優化資源配置、確保電力供應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滿足環保約束、保證電能質量、適應電力市場化發展等為目的,實現對用戶可靠、經濟、清潔、互動的電力供應和增值服務。智能電網具有堅強、自愈、兼容、經濟、集成、優化等特征。智能電網與傳統電網的差異如表1所示。
智能電網建設可分為六大環節,依次為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以及電網調度。根據物聯網“十二五”規劃顯示,“十二五”期間,物聯網重點投資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領域,其中智能電網的總投資預計達2萬億元,居領域,預計到2015年將形成核心技術的產業規模2000億元。此外,國家電網公司《關于加快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的意見》也指出自2009年開始至2020年,我國“堅強智能電網”將分為三個階段發展,從初期的規劃試點階段到“十二五”期間的全面建設階段,“十三五”時期的提升階段,智能電網建設總投資規模約4萬億元。2011-2015年為規劃的全面建設階段,此階段投資約2萬億元,2016-2020年智能電網基本建成階段的投資1.7萬億元。智能電網各環節的重點項目及“十二五”期間建設目標如表2所示。
國家對智能電網建設投資的提速也引起了VC/PE資本對智能電網相關企業的關注,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不*統計顯示,2010-2011年,有9家智能電網相關企業獲得了VC/PE投資,累計融資金額近1億元,具體細分領域包括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及智能電表等方向。
發電環節:突破新能源并網瓶頸
我國能源消費長期存在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對化石能源依賴嚴重,特別是煤炭消費占能源總消費的70%以上。過度消耗煤炭資源不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且煤炭作為一種資源,在我國還面臨著開采殆盡等壓力,對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形成潛在威脅。
近年來,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由于其清潔和低碳的特性發展迅猛,但同時其在應用方面也面臨一些瓶頸。與常規電源相比,大多數新能源發電方式提供的電力具有顯著的間歇性和隨機波動性,當并網規模較大時,將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影響。據統計,2011年國家電網公司經營范圍內共發生風機脫網事故35次,其中大規模脫網事故6次,脫網風機3848臺次,新能源并網問題亟待解決。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新能源并網問題將得到很好的解決,“十二五”期間將實現6000萬千瓦風電和500萬千萬太陽能并網需要。
輸電網是電能輸送的物理通道,是連接發電、配電和用電等環節的紐帶。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迅速增加,電力工業增長勢頭迅猛。然而,我國各大區域裝機容量和電力消耗嚴重不匹配,這種情況下,國家提出了“西電東送”的戰略決策,大型煤炭能源基地與能源消費地之間的輸送距離越來越遠,能源輸送的規模越來越大。為滿足大容量、遠距離送電的需要,電網的輸電能力亟待大幅提高,同時還應注重增強電網的安全可靠性并改善電能質量,因此柔性輸電技術應運而生。
柔性交流輸電系統(FlexibleACTransmiss*tems,簡稱FACTS)是指電力電子技術與現代控制技術結合,通過對電力系統電壓、參數(如線路阻抗)、相位角、功率潮流的連續調節控制,大幅度提高線路輸送能力和電力系統穩定性,均衡電網潮流,充分發揮輸電網絡的利用率。FACTS的基礎是電力電子技術,核心是FACTS裝置,關鍵是對電網運行參數進行靈活控制。柔性輸電技術是提高電網輸電能力的重要手段,隨著國內柔性輸電關鍵設備的進步以及制造水平的提高,柔性輸電設備有望在輸電網進行大面積推廣。
變電環節:智能變電站將大規模推廣
智能變電站是銜接智能電網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六大環節的關鍵,是堅強智能電網建設中實現能源轉換和控制的核心平臺之一,也是實現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接入電網的重要支撐。智能變電站在技術和功能上能更好的滿足智能電網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的要求,可大幅提升設備智能化水平和運行的可靠性,實現無人值班和設備操作自動化,提高資源使用和生產管理效率,運行更加經濟、節能和環保。
智能變電站與傳統變電站zui大差別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次設備智能化、設備檢修狀態化,以及二次設備網絡化。國家電網在“十二五”期間將新建成5100座的智能變電站,改造1000座變電站,預計投資7000億元左右。2016-2020年,我國還將建設7700座左右的智能變電站。對比于傳統的變電站,成套設備在線監測系統、光電互感器、數字故障錄波裝置及時間同步系統均屬于智能變電站新增市場,在變電站細分行業未來高速增長的潛力zui大。
配電環節:配電自動化市場前景廣闊
配電是電力系統中直接與用戶相連并向用戶分配電能的環節,是電力系統中的重要環節,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提高配電網的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質量,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國當前配電網存在著網架薄弱、供電能力不足、線路設備功能分散且可靠性較差、線損較高,特別是自動化程度低等問題。目前,國內城市配電自動化系統的覆蓋率僅為9%左右。而日本配網自動化覆蓋率為58%、德國為56%、韓國為45%,美國大約60%。同時,我國配電投資落后于輸電側投資,在國外配電投資是輸電的1倍多,相比之下中國配電網的投資不足輸電網的一半。
按照國家電網公司出臺的《統一堅強智能電網配電環節實施報告》,預計2009-2020年間,在配電環節將投資13000億元。結合對南方電網的投資估算,兩家電網公司在智能配電網投資約為16300億元。同時,國家正在實施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而農網改造主要是配用電設施建設,這將為配電自動化系統建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所謂智能電表,就是應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等,形成以智能芯片為核心,具有電功率計量計時、記費、與上位機通訊、用電管理等功能的電度表。智能電表作為用電端信息采集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潛力巨大。在2011-2015年,受益于智能電網的全面建設以及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等利好,智能電表市場增速將十分可觀。
據統計,截止2011年底智能電表安裝數量已達到2.51億臺,預計2015年這一數字將翻一番,上升至5.35億臺,到2020年將可能達到約10億臺的規模,到2020年其*將占到60%。其中,中國將是該領域zui大的消費市場,按照國家電網“十二五”規劃,預計在智能電表領域的投資可以達到年均70-90億的市場空間。
調度環節:電力調度系統空間巨大
調度環節是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它環節緊密,是堅強智能電網安全、、經濟運行的重要保障。根據“統一調度、分級管理”的原則,目前我國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五級調度體系,即國調、網調、省調、地調、縣調。智能調度是智能電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堅強智能電網安全、、經濟運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智能電網自動化特征的主要體現。
2007年,我國正式提出在全國電力調度機構開展新一代電力調度系統(OMS)建設的規劃,并確定了江蘇、上海、福建、湖南、湖北、華北6個網省調試點單位。截至目前,我國已基本完成了國調、網調及省調OMS系統建設,并開展了部分地調OMS建設。縣調OMS系統建設方面,我國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僅有江蘇海安縣電網等建設了縣調OMS系統,預計“十二五”期間縣調OMS系統將在縣級電力調度部門得到規模化推廣。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分析認為,在資源壓力、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智能電網是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日益豐富的多種能源接入需求以及提升能源效率的必然選擇。2011年起,智能電網進入了全面建設階段,新能源并網、柔性輸電技術、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智能電表以及智能調度系統等智能電網各環節的投資機會開始逐步顯現。因此,未來十年,將是智能電網建設和發展的黃金十年,也必將給股權投資市場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