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保留指數(Retention Index,簡稱RI),可能有些小伙伴會疑惑:這是什么參數呀?
那什么是保留指數呢?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關注的目標化合物所對應圖譜峰前后相鄰的正構烷烴的相對保留時間。
細心的小伙伴可能發現了保留指數其實就是表示相對保留時間,那為什么我們不直接用每次測樣的保留時間而非要引入一個相對保留時間的概念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在我們進行色譜分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要經過“漫長"的前處理過程,最后上機檢測的樣品是我們經過盡可能的提高提取率降低雜質干擾后的待測樣品,此時圖譜上除了我們關注的化合物之外還經常會有許多雜質干擾峰(如下圖),那為了明確哪個是我們的目標峰常常會用標準品來定性。
但即使是同一類化合物,因為每次樣品基質的前處理手法和檢測條件可能會有差異,往往會造成目標峰的保留時間不一樣,因此只看每張圖譜上的絕對的保留時間對目標物的定性來說是沒有多大的參考意義的。
現實的檢測中我們往往會關注很多目標化合物,所以每次都用標品來對每個峰進行定性實在太過奢侈(某些土豪實驗室可以無視購買標準品的費用,但每次定性也很浪費時間)。
此時引入保留指數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GC-MS分析中,我們通過用標品來鑒定了某化合物,再加上同一次進樣中加入正構烷烴的標準品,就知道了該化合物的名稱-保留時間-標準譜圖,再把保留時間通過保留指數計算公式計算出該物質的保留指數。通過收集大量的化合物信息,就能建立起一個包含代謝物名稱-保留指數-標準圖譜的數據庫,如GC-MS中用的比較廣泛的NIST數據庫。
這個概念保留指數的概念同樣可以引入到色譜分析中來。在進行色譜分析的過程中,可以添加一定數量的正構烷烴,能夠覆蓋你目標化合物的出峰時間的起始與終點就好。在一起配套的軟件里面導入你加入的正構烷烴標品的保留時間信息,在利用數據庫鑒定化合物的時候,軟件會給出自動給出數據庫中的保留指數(RI)和樣品中的保留(RI)指數。這樣即使你的樣品峰的保留時間出現了漂移,但數據庫與樣品兩個的RI是基本一致的,這樣就可以輕松的對漂移的化合物進行定性了。
說了這么多,肯定有小伙伴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Compass CDS有沒有這個保留指數的功能了。我們怎么會讓您失望呢,跟著下面的步驟來對Compass CDS設置保留指數操作吧!
▼ 1、配置中要選擇此功能,按照下圖的設置把保留指數功能啟用
▼ 2、在工作站中打開所用的分析方法,填寫死體積時間
▼ 3、在峰定性中選擇保留指數、保留指數定性
▼ 4、在保留指數工具欄選擇Analytical Conditions
▼ 5、填寫完整Analytical Conditions,保存方法
▼ 6、打開數據,參考條件和運行條件保持一致
▼ 7、在數據峰定性中設置如下,再F5鍵:
▼ 8、在數據結果中,選擇上保留指數
▼ 9、查看數據結果
▼ 10、可以導出保留指數相關模板,保存方法即可
根據步驟是不是已經開啟了我們Compass CDS的保留指數功能呢?以后再也不用擔心因為切柱子或者改了分析條件后目標峰的漂移了,趕快分享給還不知道的小伙伴吧!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