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中俄原油管道正式運營之際
中化新網訊 12月,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早已是千里冰封,*雪飄,氣溫已降至零下40多攝氏度。然而,天寒地凍卻凍不住埋藏在森林地下的輸油動脈——中俄原油管道。從明天開始至2030年,每年將有1500萬噸“工業血液”順著這條“黑色動脈”進入中國,原油年輸送量超過中國zui大油田——大慶油田年產量的1/3。
這是一條歷經中俄雙方談判14年才建成的陸上原油運輸大動脈,無論是從修建技術難度上衡量,還是從中俄雙方能源合作意義方面來考慮,都值得我們在此記上一筆。
穿過凍土層,跋 近千千米,俄羅斯原 油緩緩注入中國大慶 油田的儲油罐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羅斯遠東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經我國黑龍江省漠河首站自北向南途經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13個縣市區,穿越11條大中型河流、15處鐵路和26處二級以上公路,止于大慶末站。管道全長約1000千米,中國境內段926.83千米,是我國突破高寒地區的一條長距離、大口徑、高壓力的常溫密閉跨國輸油管道。
中俄原油管道俄羅斯境內段于2009年4月27日開工建設。而作為中俄原油管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境內段漠大線(漠河至大慶)也隨即在同年5月18日開工。
2010年8月29日,中俄原油管道俄羅斯境內段開通。俄羅斯總理*出席了在遠東地區阿穆爾州斯科沃羅季諾鎮的開通儀式。在第21號泵站的操作臺上,*親手轉動圓形的注油閥門。伴隨著閥門被轉動的“吱吱”聲,俄羅斯的原油“寶庫”開始了向中國注油的技術測試。
2010年9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北京*共同按下中俄管道竣工的“按鈕”。
2010年11月1日19時,俄羅斯斯科沃羅季諾站開始起泵,*25萬噸原油進入中俄原油管道,9小時后油頭順利抵達中國漠河興安首站。在隨后的9天中,漠河興安首站進行了原油接收、儲存、化驗、計量和倒罐等一系列程序,順利完成漠大管道進油前各項準備工作。此后,又經歷了近40天的漫長旅途,來自俄羅斯西伯利亞的管道原油終于走完從漠河到大慶將近1000千米的旅程,從而抵達了大慶儲油基地。
12月19日5時34分,伴隨著中俄原油管道的末站——大慶油田林源站3008-5號閥門的緩緩開啟,俄羅斯原油經過零下40多攝氏度低溫的考驗,穿過林海凍土,跋涉近千千米,在管道建設者的歡呼聲中,開始緩緩注進林源原油商業儲備庫26號、27號儲油罐。
至此,這條我國北方邊陲zui長、由5000多名工人艱苦鏖戰486天修建而成的重要原油管道投油全線貫通,實現一次試投運成功。
從開始的航拍選線,到將來的管道全 自動運行,高科技無處不在
試投運成功,給中俄原油管道建設者帶來的是喜悅。但回望這486個日日夜夜,復雜的地質環境、惡劣的自然條件*不在考驗著這些建設者的智慧與毅力。
據了解,中俄原油管道是我國*條高緯度、凍土區的大口徑原油管道,穿越北緯53度,嚴寒可達零下52.3攝氏度。建設這條原油管道,不但需要攻克高寒區、凍土區和森林區3大攔路虎,而且沒有成功經驗可鑒。此外,管道施工工期雖為18個月,但大興安嶺地區自10月份開始至次年5月份為冬季施工階段,約占管道主體焊接施工工日的2/3。
“從設計初期的航拍選線,到建設中的柔性陽極、管道監測系統安裝和數字化管道建設,乃至將來管道運營采取的全自動運行,中俄原油管道的高科技運用無處不在。”中俄原油管道的科技人員自豪地說。
據悉,中俄原油管道建設中采用了多種國產新技術和設備,管道采用常溫密閉輸油工藝,材質選用L450級鋼,全線采用3PE外防腐層,熱煨彎管防腐采用雙層環氧粉末涂層,局部管道采用硬質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溫,防護層采用聚乙烯塑料。面對中俄原油管道的凍土地帶,中國石油采用保溫管材,并用粗顆粒土回填和木屑包覆,以增強保溫效果。同時,在管道沿線安裝監測裝置,隨時掌握凍土層變化,以便采取措施,提高管道安全保險系數。
在建設管道的同時,整條管道數字化信息平臺軟件也在加快建設。所謂的“有人值守,無人操作”的操控模式,也將在該管道上演。這一平臺將該管道所有信息全部納入進去,將為今后管道運營提供更加準確、便捷、科學的服務。以焊接為例,通過這個平臺,操作人員可以地查找到整條管道近8萬焊口中的任何一道,每一道焊口包含40多條信息:位置、焊接人、焊接方式、完成時間……輕輕地用鼠標一點,一覽無余。“將來一旦發生漏油、被盜等事故,即可立即鎖定目標,省時省力,方便及時。”中俄原油管道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中俄原油管道經過的多年凍土區長約460千米。為了減少對多年凍土環境的破壞,防止凍融,有108千米的永凍土地段的管溝開挖必須在冬季進行。為了盡量減少對地表植被的破壞,經過多次實驗,在管溝下挖時,建設者采取分段開挖、快速施工的方式,盡量不清除作業帶地表的雜草、苔蘚等有機層。按照常規,一臺挖掘機開挖管溝作業每天能夠完成200~300米,而在這里,每天只能挖出成型管溝10~15米。這條“巨龍”就是在管道建設者們足夠的耐心下,在茫茫林海雪原中一步一步前行。
解決了凍土問題,防火工程也曾帶給這些管道建設者們困擾。中俄原油管道穿越的林區主要樹種是樟松、落葉松、白樺及低矮灌木,含油脂較大,遇火易燃。再加上在管道施工中,焊接、氣割等都是動火作業環節。所以,施工時必須構筑一道嚴密的防火墻。為將森林火災風險降到zui低,中俄原油管道建設項目部在項目開始即編制并啟動“中俄原油管道林區防火預案”,制定“中俄原油管道爆破施工管理辦法”等。全體參建人員簽訂“員工防火責任書”,崗前安全防火培訓率達到100%。同時,管道全程深埋,管頂距地面平均2.2米,以避免與林火接觸。大慶油田電力集團電力工程公司漠大管道外電項目部項目于宏斌說:“管道沿線植被恢復選擇根系較淺的草,這樣即使草根燃燒,也不會危及管線安全。”
486天的時間里,中俄原油管道建設項目部組織了37家參建單位的建設者,投入了1200多臺設備,不僅在河流定向鉆穿越中采用光固化套保護技術,開創了同緯度同類地質條件下定向鉆穿越河流的先河,還取得了“零傷亡、*、零火災、*”的成績,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石油管道建設者的亮麗風采。
管道的一頭是世界*產油國,另一頭是第二大經濟體
中俄原油管道兩頭,一個是世界*石油生產國,石油產量和出口量約占世界1/8;一個是第二大經濟體,且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中期,對能源需求日益迫切。因此,中俄原油管道的建成,對中俄雙方都意義重大。
這條能源大動脈經過長達14年的波折談判,直至2009年2月17日,中俄兩國政府才正式達成協議。中方許諾以低息貸給俄方250億美元,而俄方也許諾未來20年內通過管道每年向中方供油1500萬噸。因此,對俄羅斯來說,中俄原油管道建成后,拿到的250億美元貸款不僅可幫助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解決太平洋管道二期工程的資金難題,還可幫助俄羅斯石油公司擺脫西方銀行的債務重負。
而對中國來說,中俄原油管道的正式投運,將實現中國原油運輸和供應途徑的多元化。俄羅斯從此將與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一道,成為中國的3大原油供應國之一。
*2008年發布的《中國能源發展報告》藍皮書指出,到2020年中國原油需求量將為5.63億噸,其中進口量將為2億~4億噸,進口依存度將超過60%。而據中國*統計,2009年中國累計進口原油2.04億噸,年度進口規模突破2億噸。然而,這么龐大的進口量中,只有2000萬噸左右是通過中哈原油管道和中俄火車油罐運往中國,其他全部通過馬六甲海峽船運到中國,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只近6成是中國船只,石油安全面臨考驗。因此,中俄原油管道的建成投運,讓中國這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0%的國家,在海上和西北陸路油源之外,獲得了新的穩定的陸上油源,實現了石油來源進一步多元化。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董秀成向媒體表示,盡管中俄雙方簽訂的是20年的供油協議,但相信協議到期后,雙方還會按照慣例續簽相關協議。換句話說,中俄管道建成,為中國帶來的,遠不止20年的原油穩定供應。
而中俄原油管道建成投產,除了能保障中國能源戰略需要,還將推動中國黑龍江省及大興安嶺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業內人士分析,每年1500萬噸俄油輸入,相當于大慶年產原油的1/3,將更好地“掩護”大慶油田的科學持續發展。此外,俄油的輸入,也將為大慶市石油石化企業發展增加原料供應。近年來,為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大慶市大力培育和發展以石油化工等為主的接續產業。但無論石油石化產品深加工,還是配套產業發展,都需要充足的石油資源作支撐。隨著俄油輸入,大慶作為資源供給地、集散地的戰略位置進一步提升,石油資源總量在一定意義上也有望增加。
12月19日5時34分,中俄原油管道末站——大慶油田林源站的技術工人收集到一瓶俄羅斯原油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