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水處理中泡沫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通常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以下是泡沫形成的主要機制和原因:
一、泡沫形成的基本原理
泡沫的本質是氣體(如空氣、甲烷、二氧化碳等)被液體膜包裹形成的分散體系。廢水中的某些成分(如表面活性物質)能顯著降低水的表面張力,使氣體更容易被包裹并穩定存在,最終形成泡沫。
二、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
1. 表面活性物質的存在
來源:
工業添加劑:紡織、電鍍、化工等行業廢水中的洗滌劑、乳化劑、潤滑劑、樹脂等。
天然有機物:食品加工、造紙廢水中的蛋白質、油脂、纖維素等。
微生物代謝產物: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分泌的胞外多糖(EPS)、蛋白質、脂類等。
作用:
表面活性物質(如陰離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會定向吸附在氣液界面,形成一層疏水基團朝向氣體、親水基團朝向水的“保護膜”,降低液膜表面張力,使氣泡穩定不易破裂。
2. 微生物的代謝活動
生物泡沫:
絲狀菌過度增殖:如諾卡氏菌(Nocardiaceae)、放線菌(Nostocoida limicola)等,其菌絲體纏繞氣泡形成穩定骨架。
污泥老化:污泥停留時間(SRT)過長時,解絮微生物(如浮游微生物)占優勢,分泌黏性物質并吸附氣泡。
反硝化反應:缺氧池中反硝化細菌產生氮氣(N?),形成氣泡并被污泥絮體包裹。
產氣現象:
厭氧處理中產甲烷菌產生甲烷氣體,或酸性條件下硫化物被氧化生成單質硫或H?S氣體。
3. 物理攪動與氣體夾帶
曝氣操作:曝氣池中高速氣流將空氣切割成小氣泡,若廢水含表面活性劑,氣泡會被穩定包裹。
水力沖擊:水泵、攪拌器等設備運行時卷入空氣,形成機械泡沫。
氣浮工藝:溶氣釋放時產生大量微氣泡,若廢水中存在油脂或表面活性劑,泡沫會持續累積。
4. 化學反應產氣
酸性廢水:含硫化物(H?S)的酸性廢水與氧氣接觸,發生氧化反應生成硫單質或硫酸鹽,同時釋放CO?氣體。
示例:鋼鐵酸洗廢水中FeS與H?反應生成H?S氣體。堿性廢水:碳酸鹽與酸反應生成CO?氣體,或鈣鎂離子與碳酸根生成碳酸鹽沉淀時釋放CO?。
示例:軟水處理中碳酸氫鈉與酸反應產氣。
三、不同行業的泡沫特征
紡織印染廢水:含萘系、醇系分散劑、染料等,泡沫黏度高、穩定性強。
食品加工廢水:高油脂、蛋白質含量,泡沫呈乳白色,易發黏。
垃圾滲濾液:高氨氮、有機物,生物泡沫占主導,常伴隨惡臭。
化工合成廢水:含丙烯酸、聚乙烯醇等,泡沫細膩且消泡困難。
制藥廢水:抗生素、有機溶劑殘留,可能抑制微生物但表面活性劑仍存在。
四、泡沫的危害
影響處理效率:泡沫堆積導致調節池、氣浮池容積減小,廢水外溢。
堵塞設備:泡沫攜帶污泥進入管道、泵體,造成堵塞或設備損壞。
水質超標:泡沫中富集油脂、重金屬或病原體,影響出水達標。
安全隱患:大量氣泡暴露在空氣中可能引發爆炸(如甲烷濃度過高)。
五、總結
工業廢水泡沫的形成是表面活性物質、微生物活動、物理攪動和化學反應共同作用的結果。控制泡沫需從源頭(減少表面活性劑排放)、工藝(優化曝氣、污泥齡)和應急處理(消泡劑投加)三方面入手。具體解決方案需根據廢水成分、泡沫類型(化學型或生物型)及現場條件定制。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